纪宝成教授扬州诗词集《月是故乡明》9月9日在家乡扬州首发。
线装书《月是故乡明》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是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纪宝成教授关于家乡扬州的诗词集,精选了他1959年——2023年64年间创作的138首诗词作品,其中诗70首、词68首,既绘写扬州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存,也记录扬州的市井风情、岁月变迁,一首首诗词凝聚着对故乡的怀念,反映了他对扬州的无限深情。
江苏籍的文坛大家冯其庸先生曾为纪宝成教授出版的《岁月诗痕》作序,纪宝成教授节选了当年序的部分代为新书的序言,从中可以看到冯其庸先生对纪宝成教授在诗词上造诣的赞赏和对诗词中所写家乡的内容产生的共鸣。
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诗人,纪宝成教授曾出版多部诗词作品集。“纪宝成教授退休后专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尤其是对传统诗词的深入研究和创作,令他的学术生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收获的灿烂金秋。纪宝成教授用他丰厚的学养、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诗词技巧,为我们奉献了一首首精美的艺术作品,我们祝福他的诗词之树常青,生命之树长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书面致辞中说,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像纪宝成教授那样学习诗词、创作诗词、传播诗词、研究诗词、运用诗词,以更多的诗词精品参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人物通讯当年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扬州日报》
我从运河之畔走来……
他是位平民校长——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第六任校长,治校十一载,敢作敢为,探索出“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想、真干”的十八字“发展真经”,实现了人民大学的“中兴”。
如今,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具有特殊地位的大学。
他提出“重估国学的价值”,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并成功推动清明、端午与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他有着思想家的远见与卓识,实干家的勇气与魄力,教育家的儒雅与温情,诗人的浪漫与激情。
他更在意自己是一名扬州人。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12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扬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将把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与扬州市全面对接。其中“人大文化科技园扬州分园”将成为双方战略合作的首个重大平台。与扬州市市长谢正义签署协议后,纪宝成动情地说,这是双方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在京工作的扬州人,能够推进家乡与人民大学的合作,倍感兴奋,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记者有机会与这位儒雅亲和的乡亲、长者面对面,聆听他睿智动情、深邃旷达的话语。
“梦回扬州”,更多是思乡情感恩心
思乡情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情怀。
纪宝成却是以一个诗人的独特方法来表达这种浓烈如酒的情感的。
“夜来思远,又幽梦,邗上清明时节。”8月30日,纪宝成的这首《念奴娇·梦回扬州》刊登在扬州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字字珠玑,热爱故乡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谈到这首词,纪宝成激动地说:“我以自己是扬州人而自豪。”在他看来,扬州,是一个听起来就令人神往的词语。天下分九州,扬州是其一,近2500年来一直屹立在中国历史上,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是一座从不缺席历史的城市。扬州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美,因运河而荣,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靠运河成为繁华之都,历史上“扬一益二”,地位独一无二。
少小离家老大回。“1962年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对家乡的思念更加浓烈了。”
回顾人生,纪宝成说,心中充满了感恩的情怀,《念奴娇·梦回扬州》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感谢父母阳光雨露般的哺育,感谢扬州这座城市深厚文化积淀的馈赠。
“我是扬州人,扬州让我为之骄傲,这片土地让我魂牵梦绕。”纪宝成说,小时候他一直生活在如今的邗江汊河以南的徐家集,小学放学回家途中运河里的白帆点点,是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因此,很多人问他究竟具体是哪里人时,他说是邗江人。他出生在邵伯镇,1953年前,江都与邗江还没有分设。他外祖父家在邗江汊河,童年时代经常在徐家集和汊河生活。他就读的徐集小学,当时还属于仪征朴席,1958年才划归邗江,但他1956年就已小学毕业。所以,考上的中学是仪征县中学,六年的初中和高中都在这里就读。
在《岁月诗痕——纪宝成诗词集》里,收录了1959年写的两首诗词,一篇《思友》,一篇《草》,都是中学岁月的真实反映。 “我那一年参加高考时的考场就设在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我是从扬州考到了北京商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宜昌工作的。”
1978年,纪宝成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首届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分别在商业部、教育部担任过教育行政领导工作。2000年重回中国人民大学任校长。
作为中国著名高校的校长和誉满天下的专家学者,纪宝成说,岁月不会减弱自己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愫,扬州是自己的根。
“精致扬州”建设,全国独树一帜
“楼榭亭台,塔桥山石,曲岸玲珑迭。秀城精致,赏心天下奇绝。”
“在我写的《念奴娇·梦回扬州》这首词里,特别用上了‘精致’一词。”纪宝成说,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抉择,家乡正推进以“创新、精致、幸福”为内核的“三个扬州”建设,这对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名城品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认为,“三个扬州”中,“精致扬州”的建设理念,更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符合扬州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定位,在全国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独树一帜。
纪宝成说,“创新”、“幸福”的提法,其他城市也有提及,但它们与“精致”并列后,就形成了有机的统一,“精致扬州”最值得肯定之处,是具有地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创新是灵魂,精致是特质,幸福是核心,对扬州而言,没有精致,就难谈幸福。“精致扬州”将使扬州城市格局更加合理,尺度更加宜人,风貌更加雅致,环境更加秀美,彰显扬州不同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气质。
纪宝成认为,“精致”是扬州城市的基因,“精致扬州”从发展方式上注重了品质提升。
历史上的扬州就是一个精致的城市,精致生活涵盖了城市的林林总总,表现在人文、生活、生产等诸多层面。
当今时代,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为城市创新能力与内在品质的竞争,体现在城市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吸引、控制和转化的能力上,体现在城市独具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创业创新创造的机会上。提出“三个扬州”,特别是“精致扬州”可谓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让扬州在“千城一面”中脱颖而出。
弘扬传统文化,关系今天与未来
在人民大学校园百家园的苍松翠柏中,立着一处百家廊。每天早上6点50分到7点20分,都会有学生、教师来这里晨读《史记》、《论语》等名著,廊内刻有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头像浮雕和经典格言,并题有纪宝成创作的一副对联“汇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
新图书馆前,青铜孔子像静静地注视着来往师生,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立起的孔子像。
人民大学西大门处,一幢气势宏伟的建筑巍然屹立,砖红外墙上有手书体“明德楼”三个大字,大楼由纪宝成命名,源于《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振兴国学的种种努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5年,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揭开了国学经历百年风雨之后再度崛起的序幕,被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长期以来系统、深入思考后的慎重选择。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弘扬国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今天与未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纪宝成说,听说家乡扬州很早就开始国学教学的试点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学生们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已蔚然成风,这是很好的传统,应当保持。
谈及创办国学院,纪宝成说,目的是打通文史哲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常常强调,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因此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还要有引领社会的卓识。
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一以贯之。
从2004年初,纪宝成校长就开始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建议,其后连续三年提交建议或议案,反响热烈。2008年4月,当首次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清明节到来之时,新华社报道称“积淀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春天明显复苏”。
纪宝成对未来国学振兴的畅想令人动容:“我们倡导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地钻故纸堆,更不是复古,而是充满了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绝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阐释和光大。”
文化产业的前景更令人遐想。话题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这家2005年底正式运营的园区,共有在园企业200余家,其中文化产业企业超过85%;2010年,园区企业年收入总额超过200亿元。纪宝成表示,“人大文化科技园扬州分园”即将落户,扬州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可以期待。(王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