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乾隆巡视江南,随行船只1000多艘,在运河上排了20多里,随员达2500余人。真可谓浩浩荡荡,威风八面。他们一路南下,沿途经州过府,都是隆重接待,运河两岸特意种上奇花异卉,两岸的村庄也粉饰一新,到处莺歌燕舞,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皇帝上岸的码头,搭起彩棚,铺上地毯,官员们都穿上崭新、鲜亮的朝服,跪拜迎接。皇帝上岸,官员们前呼后拥,有幸给皇上说上句话,再受到几句夸奖,那真是雷音佛语,晋升有望了!
济宁是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乾隆的船队到了济宁,却见码头上并不热闹,御道上也没有多少隆重热烈的气氛。山东巡抚率领官员前来迎接,独不见济宁知府颜希深。
乾隆这次沿运河南下,巡视山东的第一站就是济宁。自古以来,皇帝南巡是朝中第一要事,皇帝走到哪里,朝廷的核心权力就到了哪里。济宁知府竟敢“怠慢圣驾”!和砷大怒,命山东巡抚把颜希深及他的母亲找来接驾。
颜希深的母亲何氏就住在济宁府,很快就到了,见了乾隆及皇太后从容行礼,沉着应对。
皇太后问:“你的儿子不来接驾,到哪里去了?”
何氏说:“颜希深早就接到了下扎,也做好了接驾的准备,并不敢离开济宁。谁知前两天,河道出险,大水淹了城外的村庄,灾民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由于情况紧急,他率济宁文武官员,堵塞运河缺口,保城池与粮仓不失。他回到家中,准备接驾,无奈灾民成群结队,来到济宁府衙,惨苦万状,要求开仓赈灾,得以活命。一边是天子巡视济宁,一面是灾民嗷嗷待哺。我见儿子左右为难,焦躁万分,实在没有两全之策。天子以民为本,我就叫儿子先开仓赈灾!”
一席话说得皇太后连连点头,说:“你倒有一片慈悲心肠。国无民,哪它一国有君!你儿有爱民之心,情有可原,应赦免耽误接驾供差之罪,还应嘉奖。那么,他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回来呢?”
过了一会儿,颜希深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只见他从头到脚都是泥水,面色疲惫,官容不整,见了皇帝就叩头谢罪,说:“皇上巡视济宁的下扎早就收到了,也做了准备,不巧运河决口,面对成千上万的灾民,只好开仓赈灾。受灾之人饥肠辘辘,唯恐落人之后,你争我夺的混乱场面时有发生,为臣只好亲自监督,不敢擅离职守,维持正常秩序,以防奸滑之徒乘机浑水摸鱼,制造混乱,以致误了接驾供差的大事。”
一席话又说得乾隆与皇太后连连点头。
接着,乾隆到济宁府衙视察,来到二门,见一副楹联写得颇有气势:
北马南船 水陆交衢通十郡;
襟齐带鲁 吏民表章领三城。
进了大堂,乾隆见这里也有一联,不由地用折扇打着拍,轻声诵读起来:
老吏何能 有讼不如无讼好;
小民易劝 善人总比恶人多。
乾隆心中欢喜,在颜希深的陪同下,又接见了府衙的官吏,察看了府衙的建筑,他见府中官员差役都是布衣粗粮,便认定颜希深清操自励,他日可以大用。
第二年,颜希深从济宁知府提升为四川按察使。颜希深进京谢恩,乾隆知道他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母亲,如随儿子跋山涉水前往四川,很有可能一去不回,死在他乡。便收回成命,将颜希深调任江西按察使。几年后,升任江西布政使。
却说清朝官员的人生最高理想是:“戴它一顶帽,刻它一部稿,娶它一个小,坐它一座轿。”但颜希深有自己的人生理想、道德标准。这还要从他二十四岁任泰安知府说起,有一天,颜希深偶然在府衙的墙壁上,看到明朝泰安知州顾景祥刻下的一块“官箴碑”: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颜希深读罢碑文,觉得此箴言约意深,感受良多,实为居官之要领与道德之准则。从此,颜希深把这“三十六字官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调离泰安时,他将“官箴”的拓片带在身边,以“官箴”来约束自己。
乾隆知人善任,颜希深更是知恩图报,他后任湖南巡抚、贵州巡抚、云南巡抚,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终年只有五十一岁。济宁运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在太白湖辛店的玄德庙里立了一块德政碑,现在此碑已成残碑,存放在太白湖游客中心运河文化展览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