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条”大发展

2023-08-02   | 来源:访谈中国网_访谈中国网官网

面条代表长寿、团圆、喜庆,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吃面,从老北京炸酱面到武汉热干面,从新疆拉条子到山西刀削面,从兰州牛肉拉面到重庆小面……面条遍地开花,遍布大江南北,真可谓“面”样繁多,“面面”俱到。

近日,笔者走进一五二团四连职工张亚鸿开办的石河子市众拉食品有限公司的拉面生产车间。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面条随风舞动,筷尖儿粗细的面条散发着浓郁的面香,张亚鸿从初步尝试到扩大规模,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46岁的张亚鸿,虽不是兵团后代,但却非常热爱兵团。1994年12月,张亚鸿光荣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他凭借优异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先后荣获“优秀士兵”和多次嘉奖。1997年复原后,他曾在一五二团棉花加工厂工作,2009年转岗到一五二团四连成为一名职工,怀着对兵团的热爱与眷恋,开启了他的拉面事业,从给别人打工学着干,到积累沉淀经验自己开风干拉面加工企业,他历经十余年。

“小面条”变身“金面条”

2016年张亚鸿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开办了石河子市众拉食品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我创业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看自己能不能干成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我想只要看准时机,大胆闯、大胆干,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张亚鸿娓娓道出自己当时的创业想法。

“新疆的拉条子劲道,有嚼头,入口滑溜。对于一个新疆人来说,没有什么美食能够代替拉条子,即使只是出疆短短几日,十有八九的新疆人返回新疆的第一件事就是实实在在来一份拉条子。选择在饭馆吃,有时需要排队等,自己在家和面又需要花很长时间。我正是瞅准了这一点才将目标瞄定到手工风干拉面加工上来,让老百姓在家就能大快朵颐,享受美味。”回忆创业初衷张亚鸿侃侃而谈。

“那时生产面条挺累的,没有和面机,每天二三百多斤的面粉,先后要和七八大盆,全是手工力气活。和稀了,面团粘在机床上需要刀子刮;和硬了,压起来吃力,面皮还厚薄不均。刚开始还没有电机,得花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让转轮转起来。”张亚鸿一边随机检查产品的包装,一边告诉笔者拉面的生产过程及市场销售情况。

“为了增加拉面的筋道感,我们公司的手工拉面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新疆本地天然灌溉的小麦制成的高筋面粉、食用碘盐,以及净化处理过的水等。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和成面团后至少醒发4小时以上。经过调粉、延压面饼、开条、一二道拉细、大小拉伸等18道严格的工序后才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出现。现在除延压面饼、开条、成条等环节用机器取代人工以提高生产效率外,其余一道拉细、二道拉细、上杆入箱、小拉伸、大拉伸、上架等环节仍坚持手工制作。”

张亚鸿拿起一把包装好的风干拉面对笔者说:“你看,我们生产的面条粗细均匀,使劲拉也不容易断,主要是品质好无任何添加剂,又是手工制作,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线上”通过抖音直播带货,销往北京、广东等地,回头客多。“线下”销往乌鲁木齐、南疆、沙湾、玛纳斯、奎屯、克拉玛依等地,手工鲜拉面主要供应本地饭馆、食堂等。我们的风干拉面还加入了“军垦194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区域公用品牌,相信,今后的销路也会越来越好。”看着雪白的拉面,张亚鸿自豪地说。

创业初期他经历过种种困难,通过几年摸索研究,一路摸爬滚打,规模不断扩大。最初销路难、市场认可度低,为了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他曾多次去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学习考察宫面、坠面、延面的制作方法。结合本地特色,琢磨生产加工技术,打造出绿色健康便利的风干手工拉面。目前,他已研发生产风干拉条子、荞麦风干拉条子、南瓜风干条子、牛肉风干拉条子等7个品牌,为扩大生产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亚鸿生产的风干拉面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引领健康时尚、促进增收、带动产业升级的赚钱“金面条”。

“金面条”引领“致富路”

如今,张亚鸿的风干拉面事业蒸蒸日上,他还申请注册了“风干拉条子”外包装品牌,2200平方米设施完备的车间干净整洁,实现年产值800余万元。

他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在机械现代化的今天,我坚持以手工制作为主打品牌,结合市场需求及定位,研发适应百姓口味的各类品牌,让百姓在家就能吃到美味的手工拉面,是我追求的目标。”“今年,我想初步实现向市场批量供应风干拉面,将拉面产量扩大到700至800吨左右,预计产值可达到700至800余万元。”

“退伍不褪色,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算真正富。”是张亚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党员的张亚鸿,在创业初期,遇到了重重困难,所以更能对他人的困境感同身受,时刻不忘帮助他人,他曾多次参与公益捐助。他的厂解决了周边22名职工群众就业,成为真正带领连队职工群众致富的排头兵。

在面条加工、风干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忙碌地工作。“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外地上班不方便,选择在家门口的拉面加工厂上班,老板对我们都特别好,每月除5000多元的工资外,还免费提供食宿,既能照顾家又有收入,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该厂工人何红梅高兴地说。

“作为党员我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冲锋在前,甘于奉献。今后,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身边需要帮助和关爱的弱势群体,带动更多职工群众一起增收致富,这才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应该做的事。” 张亚鸿坚定地说。

“小产业”谋划“新未来”

近年来,一五二团党委多次为该企业助力代言,帮助该企业找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拉长了该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了更多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除了继续在政策上,服务上扶持该企业外,充分挖掘‘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新模式,推动该企业提档升级,让小面条成为赚钱的‘金面条’。在党支部帮着干、党员示范带的引领下,带领更多的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该团四连党支部书记李明山说。

一五二团党委为增强全团30余家中小微企业内生动力,给他们搭建合作共赢的桥梁纽带,多次举行政银企交流座谈会和企业联席座谈交流会等。为企业寻求“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机会,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融入师市市场;结合团场实际与农业银行石河子分行、工商银行石河子分行举办团银交流座谈会,构建“金融+”服务机制,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金融资源合力转化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动能;在补短板,强弱项、拓展多方合作上持续发力,不断给中小微企业 “强身健体”。

八师一五二团神仙湾荒山绿化基地负责人许登金说:“感谢一五二团党委为我们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我们中小微企业有了展示自己特色、树立形象的机会,助推中小微企业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一五二团党委不断出实招、举实措,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引导全团280余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从2022年开始至今,先后为240余家个体工商户和30余家中小微企业,申请停歇业补贴和免房租补贴54万元;2023年,先后为18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申请小额信贷144万元;为2家服务行业,申请享受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奖励资金25万元;累计扶持培育中小微企业10余家,为他们“想干、能干、会干”厚植了成长沃土。

一五二团党委以推动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为载体,抓实 “企业+电商+银行”深度融合,在创品牌、促发展,突亮点、优品质、提效能等方面科学谋划,不断提振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奏响了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五二团乐章。刘红 彭金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