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访谈为体会民风民情,了解渔家文化,走进微山湖鲁桥镇御苑新村,受到了村支部书记谭兆立,村主任居传周的热情接待。通过考察交流,了解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渔家文化。
流火七月的微山湖,碧波荡漾,荷花万顷,在村领导的指引下,我们停船靠岸,感受御苑新村的渔家环境。干净的街道,规划整齐的民居,恬静质朴的农家院,郁郁葱葱的绿树行,湖风吹过,暑气瞬间消散。村领导谭书记告诉我们,午饭已备好,就在附近一条渔船上。还未赏尽岛上风景,又离岸登船。


待登上目标渔船,方知这里正在准备炖鱼抹锅饼,是附近有名的地方特色渔家菜。怀着期待的心情围坐一座。村干部从吃住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渔家文化。
从饮食方面, 渔湖民一般早晨四五点钟下湖收网八九点钟返回,下午四五点钟再去下网,所以形成每天两顿饭的习惯,早饭9点左右,午饭下午3点左右,现在大多改为一日三餐,馒头、锅饼、火烧、面条、米饭,菜以鱼为主。尤其,鲜鱼白锅饼是湖上人常吃爱吃的饭菜。鲜鱼洗净,去鳞剖肚去内脏后,不再冲洗,用湖水炖上,开锅后,用不发酵的“死面”拍成饼状,贴在鱼锅边沿上,使饼一半浸入鱼汤中,一半露出鱼汤。鱼熟时饼也熟,鱼嫩鲜可口,饼一面焦黄油亮,一面精白如酪,这种吃法有的也叫“老鳖靠河崖”,因烧锅贴的饼似一个个甲鱼靠岸。湖里人的另一个主要家常菜是煎咸鱼,旧时,鱼和粮食的价格之比远远低于现在,有时10斤乌鱼连一斤豆饼都换不到,鱼虾捕得多,当天卖不出去就腐烂,于是用盐腌起来。吃时,锅内放些油,油烧热放入咸鱼,煎成金黄色即可。有的还把咸鱼晒成鱼干,待冬天缺鱼时食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鱼糊涂,其实是渔家的早餐稀饭,用鲜鱼煮汤,面粉和成糊状倒进锅里,有时也拌成细小的面疙瘩,与鱼同煮,现在市场上卖的鳝鱼糊涂,就是由渔家吃的鱼糊涂改进的。总之,渔民的饮食主要是以鱼为主要的材料。



说起渔民住的文化,村干部也是满腹的“渔家知识”,娓娓道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湖上渔民自古逐水而船居,旧时为窝篷船,现为楼子船。一家老小生活和生产两种功能的窝篷船亦叫连家船、座船、家小船,大小不等,大可二三丈的网船,小则七尺不足的小舟,还有不大不小的划子。连家船前舱储藏东西,中舱住人,后舱安放炊具,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锅灶上搁一板为菜案。中舱又分两个舱,前边的一个分两层,下层住老人,上层住小孩子,后边的一个是女孩的闺房或儿子、儿媳的卧室。窄狭的后舱则养着活鱼,艄后笼养鹅鸭,网罱罾箔、鱼叉篙棹置于舱顶或舷上。旧时,由这样一家一户的连家船,十几个,几十或上百条船,便组成宗法型的船帮。


船帮,是历史上以生产方式和捕捞工具不同而自然分成的。主要有网帮、箔帮、罱帮,还有大船帮,载货帮等。网帮是由拉网捕鱼虾为主的大网船组成的,每家或好或坏都有一只连家船和生产用的小舟留 子。船大网多,家大业大,在湖里网帮也称富帮。箔帮,又称枪帮。春夏秋三季,下箔捕鱼;秋末,冬季封湖后,猎雁捕鸭。箔帮渔家,每户多是一只连家船,一杆,或两杆,或三杆鸭枪,还有猎鸭的小枪舟留 子。罱帮,是以罱鱼为主附以其它捕捞方式的船帮。罱帮渔家,一般为一只小船、一副罱、一把叉,艄后笼养几只鸭,过去罱帮最苦,有渔歌唱:“一条小船八尺长,渔网片子当衣裳”。南阳镇联兴村多为枪帮,和平村多为罱帮。一般农历五月到八月是船帮集中捕捞时间,所余时间,因天热鱼不值钱,渔家可单干。
帮内一般对人尊称“老大”,年龄小的则称“小老大”。帮里每人都有“护身符”,上面写着帮内几代人的名字和“盘海底”的方法。“盘海底”即盘问对方,如答对了即认为帮内人,行船打鱼,互相帮助;答不上来即形同陌路。船帮一起赶鱼、逮鱼、砸凌起草,比单干确实是事半功倍。旧时,黄河又常决口侵袭,使得河湖并溢,浪大流急;再者是风暴雨雪的侵扰,船翻人亡时有发生。因此,渔民需要集体的关心、保护和协作。


建国后,渔民终于结束了在湖上漂泊的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始,国家多次拨巨款修筑庄台,使渔民安居陆上,他们既有连家船又有青砖瓦房,船帮的组织形式已改为村、组,帮内一些好的传统仍发扬光大,连家船由过去的木板船、水泥船换成了钢板船,船舱里也像陆上房子一样,隔成一个个单间,靠近船舵处的“楼子”,供做饭、休息、娱乐、宴饮之用,楼子顶上有姹紫嫣红的花草和闪亮的电视电线,俨然一所美丽的庭院。而现在的渔民在居住方面早已是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备,或在城里买房,或在湖里作业,进可享受渔家乡村风光,退可享受城居繁华生活。
席间谈论意犹未尽,热气腾腾的“老鳖靠河崖”端上桌来,看着浓香四溢的汤菜和锅饼,还没吃我们已是舌底生津,咬上一口牛蹄筋儿似的锅饼,浓厚绵长的滋味绕舌生香。鱼肉细腻味美、鱼汤鲜,热乎乎锅饼散发着淡淡麦香,让人十分喜爱。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的菜肴逐渐丰盛起来,但“鲜鱼抹锅饼”这道经典菜却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